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新闻动态 > 市县动态 > 正文

向沙挺进 向荒要宝

媒体:兵团日报  作者:朱丹丹 曾维
专业号:新疆兵团种苗 2025/7/25 10:45:07

7月15日,在一师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游客在骑骆驼游大漠。兵团日报常驻记者 潘许 摄

7月12日,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晨光为一师十一团“沙漠之门”景区的沙丘披上金辉。90岁的十一团退休职工马善理静坐景区,凝望着远处呼啸而过的越野车,眼中泛起泪光。“当年住地窝子的时候,哪敢想这黄沙堆里能变出金疙瘩?”老人的感慨,浓缩了十一团跨越半个多世纪的沧桑巨变。

如今,这里因“沙漠之门”景区而声名远播。它的前身,是1959年9月,农一师国营胜利三总场成立的工程大队。六十余载光阴流转,这片土地完成了从建筑单位到农业团场,再到文旅强团的“三级跳”,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向沙挺进 向荒要宝”的奋斗故事。

1959年的塔里木河南岸,是名副其实的“风吹石头跑”的亘古荒原。肩负屯垦戍边使命的工程大队在此扎根,任务明确:挖渠筑路,建设生存必需的基础设施。“那时机械稀缺,挖渠靠坎土曼、铁锹刨,住的是地窝子。”老档案的记载,勾勒出拓荒者们在荒漠中开辟生存空间的艰辛。

1970年7月,工程大队迎来历史性转变,正式转型为农业团场,开启了“向沙要粮”的新篇章。军垦战士们延续着“一天三顿饭,两顿在田间”的拼搏节奏,在贫瘠的盐碱地上反复试验,种植棉花、粮食。“天不亮扛坎土曼下地,天黑透才回来,手上的血泡磨成茧,茧子又磨破流血。”马善理回忆道。

支撑他们的是最朴素的信念:“不能让这片土地永远荒着!”汗水浸透沙丘盐碱,到20世纪90年代末,8万余亩良田在荒原上顽强铺展,棉田如绿毯抵御风沙,果林在戈壁深深扎根。

进入21世纪,十一团农业发展步入快车道。滴灌技术普及、土壤结构改良、优良品种引进,推动产量连年攀升。截至2024年,该团耕地面积已达22.29万亩,形成“粮棉稳基、林果富民”的产业格局。

农业发展的背后,是与风沙旷日持久的抗争。塔克拉玛干沙漠曾以每年数米的速度向北吞噬,威胁着团场的生存。“20世纪90年代,一场大风就能卷走刚播下的棉种,职工们只能含着泪重新播种。”老职工们记忆犹新,“有的年份天天刮风,出门一脸沙,晚上枕着沙子睡。”

为守护家园与良田,十一团展开了规模空前的生态保卫战。他们持续推进国土绿化与防沙治沙工程:加强天然荒漠林封育管护,大规模营造人工防护林,构建起由外及内的四级生态屏障——外围荒漠林、防风固沙基干林、道路林、农田防护林及居住区绿化林。

如今,十一团森林面积已达23.5万亩,林网化率90%,森林覆盖率从建团初期的5%跃升至33.8%。绿洲向沙漠顽强推进了20公里,筑起一道坚实的生态长城。

夏日的十一团,道路两侧防护林带郁郁葱葱,四翅滨藜、沙拐枣等植物组成的防沙体系,让“白天点灯做饭”的沙尘暴成为历史记忆。2023年,这份卓越的生态贡献获得国家认可,该团荣膺“全国生态建设突出贡献先进集体”。

2013年,一群越野爱好者的到来,为这片沉寂的沙海点燃了新的希望。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十一团,沙丘落差大、地形复杂,是天然的越野赛场。

首届越野一族T3英雄挑战赛就在这片“连路都没有”的沙漠中激情开赛。“哪有什么景区?就是光秃秃的沙丘,观赛的人站在沙堆上,人数多得超乎想象。”参与景区建设的十一团文体广电旅游中心工作人员尹双龙回忆道。

赛事的火爆如同星火燎原。十一团敏锐抓住机遇,着手将这片沙漠打造为专业越野赛事基地。“最初没水没电没路,我们垫沙石路、拉水车送水、靠发电机供电,硬是建起了观赛平台、停车场等。”尹双龙介绍。

2014年至2017年,十一团持续投入,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成功举办了沙漠场地越野拉力赛、“昆岗杯”沙漠之门挑战赛等赛事,年均接待游客8万余人次,带动师市旅游餐饮服务业增收300余万元。2016年,该团组织举办的沙漠越野赛事跻身“国家体育旅游精品赛事”;2017年,该团获评“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2018年是转型的关键年。“沙漠之门”景区获评国家沙漠主题公园。十一团党委决心将这片沙漠正式升级为综合性景区。“光有赛事不够,要让沙漠成为能留得住人的地方。”原景区负责人马建新说。

2019年起,兵师团三级加大投入力度,不仅完善水电、道路、游客中心等基础设施,更引入沙漠冲浪、骆驼骑行、低空飞行等10余种体验业态,精心培育沙漠文化旅游节、冰雪嘉年华等9大节庆活动。2021年,“沙漠之门”景区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体育旅游示范基地,并成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塔克拉玛干·三五九旅文化旅游区的核心区。

截至目前,“沙漠之门”景区累计投入3.6亿元,占地面积达14万平方米,年均接待游客60万人次;成立旅游专业合作社5家,带动就业1500人次,实现人均增收8400元。昔日的死亡之海,真正变成了富民增收的“聚宝盆”。

“沙漠之门”景区的成功如同投入湖面的石子,在十一团激荡起发展全域旅游的层层涟漪。

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十一团十三连,凭借毗邻“沙漠之门”景区、昆岗文化园和克里雅河古道风景区的优势,率先受益。这里发展起集采摘、娱乐、养殖、餐饮于一体的民俗体验产业,并成立了旅游专业合作社,2021年跃升为亿元产值连队。

“以前守着沙漠愁生计,现在靠着沙漠过好日子。”十三连职工王虎在自家农家乐里忙得热火朝天,“游客多时一天能接待几十桌,收入比种地翻了几番。”

旅游的带动效应辐射全团。十七连的冬枣采摘园吸引亲子家庭体验收获乐趣;昆岗文化园里,千年干尸和唐宋钱币无声诉说着古丝路的繁华;克里雅河古道上,游船载客领略“沙漠出平湖”的奇景;三五九生态画廊景区成为骑行爱好者的乐园……

“我们构建了‘一园三区多点’的全域旅游格局,每个连队都找到了自己的特色定位。”十一团党委常委、副政委娄渊博介绍。旅游不仅打开了团场沉寂的大门,更鼓起了职工群众的腰包。数据显示,近三年,该团文旅投入超1亿元,带动文旅产值4500万元,“沙漠经济”已成为驱动发展的强劲引擎。

夜幕降临,“沙漠之门”景区的篝火燃起,游客围着火焰载歌载舞。跃动的火光映照着“沙漠之门”四个大字熠熠生辉——这不仅是景区的入口,更象征着十一团穿越风沙、拥抱未来的金色大门,见证着从“风吹石头跑”到“游人踏沙笑”的壮丽传奇。(兵团日报全媒体记者 朱丹丹 常驻记者 曾维)

阅读 175
推荐
专业会员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林草种苗APP

请扫一扫或长按

主办单位:关注森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4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