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阜新县大巴林场(以下简称“林场”)始建于1952年,经营面积6.5万亩,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是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重要战场。林场坚持特色发展、科学发展、高质量发展理念,大力发展苗木产业,已形成“林场 职工 农户”的种苗产业模式,被授予“全国质量信得过种苗基地”、“辽宁省十佳苗圃”、“苗木质量诚信单位”等荣誉称号。
国有阜新县大巴林场场部
坚持科学发展,打造特色良种基地
林以种为本,种以质为先。林木良种是林业振兴发展的“核心”,更是林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林场高度重视林木良种选育工作,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对皂角树种进行良种选育,经过四十多年的努力,选育出具有树体健壮、抗逆性强、坐果率高、结实量高等特性的皂角品种,2018年“大巴山皂角母树林种子”被认定为辽宁省林木良种,进一步丰富了生态建设工程的良种种类。2021年被评为省级林木良种基地。
皂角良种基地中的母树林
坚持产学研联合发展,提高发展科技含量
为推进校场联动,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努力把高校智力资源转化为林场产业动能,林场与大连民族大学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成为该校教学和科研基地。与大连民族大学合作完成的《高含油文冠果新品种优选技术》《大巴皂角高效栽培技术》获得辽宁省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2020年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文冠果创新联盟聘任理事单位,有效推动了文冠果种质资源保护和良种新品种创新,同时在研发文冠果规模化工厂化育苗技术,研制高端高值文冠果产品等工作方面取得新成效,对实现成果产业化、商品化和品牌化,推动文冠果产业发展发挥重要作用。
文冠果产业国家创新联盟颁发的聘任证书
结合苗木发展优势,开拓绿化市场
林场充分发挥技术、人才和管理优势,起草并由省市场监督管理局颁布《辽西景观油松造型技术规程》(DB21/T3341-2020),为辽西地区景观油松造型提供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培育的造型松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了《查海万年松》备案许可并获批复,持续增强苗木市场的竞争力。利用林场培育的优良绿化苗木,先后承建了市政府精品工程—玉龙山造林绿化工程、京沈高铁两侧造林绿化工程、阜新人居环境治理绿化工程等多个重点绿化工程。特别是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东北三省考察并主持召开深入推进东北振兴座谈会上“支持阜新海州矿、抚顺西露天矿等特大矿坑开展综合治理”的指示精神,积极承建并高标准完成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矿坑周边绿化工程,充分发挥了国有林场生态建设“主力军”作用。
海州露天矿综合治理矿坑周边绿化工程
京沈高铁阜新段两侧造林绿化工程
发挥技术优势,培育良种苗和特色苗
林场技术团队聚焦生态、景观双功能,不断创新嫁接技术,成功培育出乔木紫丁香和单株3种形态叶片卫矛新品种,丰富了城市绿化树种。优化容器育苗技术,通过调整营养土配方比例和成份,改善苗木根系生长土壤条件,有效提高了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目前,苗圃苗生产能力达980万株,培育的油松、侧柏及皂角等良种苗木为林场及周边地区造林提供苗木保障,同时远销河北、山西、内蒙古、甘肃、宁夏等省区,助力“三北”工程建设。
嫁接的乔木紫丁香
油松容器育苗装杯
发挥引领作用,助力乡村振兴
林场科学发展,引领作用显著。至2024年末,林场周边农民育苗户56户,年产油松营养杯苗、侧柏营养杯苗、杨树苗等2000万株,增加收入300万元,带动劳务、餐饮、运输等行业发展成果明显,对乡村振兴起到了显著推动作用。
下一步,林场将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加快改革创新,扎实推进国有林场高质量发展。(信息来源:局林场种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