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是省林草局直属林场之一,场部位于朝阳市,林地分布在朝阳、阜新、锦州3市5县21个乡镇80个行政村境内,地处科尔沁沙地南缘,总经营面积14.36万亩,是辽宁抵御风沙侵袭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之一,林场紧紧围绕打好打赢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目标,充分发挥国有林场在沙化荒漠化治理中的资源、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人工造林、森林抚育、退化林修复,巩固拓展治理成果;加强科研合作,科学营造防风固沙林网、水土保持林,增强科技附加值;坚持保护优先,因地制宜发展绿色沙产业,探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
试验示范:高标准营建防沙治沙示范林
3月31日,在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凌河实验区马家营林班内,70余名造林专业队队员在辛勤忙碌,栽下一株株樟子松树苗。
凌河实验区马家营林班位于朝阳北票市常河营乡,立地条件差,为有效提高造林成活率,林场主打精耕细作,去年秋季开展整地作业,首先按环山沿等高线修建水平状、阶梯式植苗行,然后在行内挖植苗坑,坑内回填地表土。今年春季采用套袋节水栽植方式开展造林作业,首先选用肥沃的土壤将苗木种植于袋内并浇透水,然后转移至坑内栽植,不仅在造林初期可长时间保持苗木周围土壤墒情,还可在后期出现旱情时使用特制装置在袋内精准补水,从而节约干旱地区造林灌溉用水,提高造林成活率。栽植的树种涵盖油松、樟子松、赤松等7个针叶树种和蒙古栎、山杏等5个阔叶树种。此项工作的开展为高标准营建山地造林示范基地、打造全国防沙治沙示范林场奠定坚实基础。
科学经营:多措并举巩固拓展治理成果
省生态实验林场扎实推进防沙治沙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完成节水造林1000亩,采用DJS造林、蘸泥浆、套袋等技术,造林成活率提升至90%以上,有效解决辽西干旱地区造林成活难的问题;完成森林抚育2000亩,通过采取“森林抚育 ”模式,提高森林质量,提升森林多功能性;完成退化林分修复1200亩,通过补植补造、针阔混交等模式,构建复层异龄林,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显著增强;完成800亩油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示范林建设,形成“带状采伐 天然更新 人工抚育”的复合经营模式,为同类地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省生态实验林场经验”。
2025年林场将继续加大建设力度,计划完成节水造林1000亩、森林抚育2000亩、退化林修复800亩、封山育林500亩、山地造林示范基地1767亩。在造林技术上大力开展节水造林,推广应用DJS造林、蘸泥浆、套袋、覆膜造林等沙地(山地)实用造林技术。稳步提高造林成活率,持续增加植被盖度、提高森林质量,辐射带动林场所在5个县科学合理开展森林可持续经营工作,助力全省防沙治沙工作再上新台阶。
科技引领:示范推广科技成果,辐射带动科学治沙
省生态实验林场在防沙治沙建设中始终坚持科技创新、示范引领,紧紧围绕“为全省生态林业建设提供试验示范和科技服务”重点工作,建设辽西油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示范林2250亩,杨树防风固沙及速生丰产示范林1150亩,山杏种质资源发掘与定向培育示范林450亩,各种松树、杨树引种试验林1000亩,为全省林业科技推广做出了突出贡献。
近年来,省生态实验林场依托沈阳农业大学、辽宁省旱地农林研究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推广“辽西油松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技术”“辽西北油松生态公益林结构调控技术”,建立示范林2000亩,辐射带动周边3市5县科学营建防沙治沙示范林。已成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成果转化推广基地。
产业富民:为乡村振兴贡献林场力量
省生态实验林场致力发展绿色产业、带动周边林农增收致富,在林药、林菜、林菌、林果等林下种植经济和森林食品等绿色富民产业上已取得一定成效。已发展林药、林菜、林果复合经营模式示范林200亩,培训林农100余人次。同时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大力发展休闲观光、森林旅游、自然教育等新业态,整合林业、企业、文旅等资源,促进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带动林农增收致富,为乡村振兴贡献林业力量。
结语:辽宁省生态实验林场作为全国防沙治沙试点单位,肩负着探索沙化荒漠化综合防治新路径、推动辽西地区森林生态修复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使命,近年来省生态实验林场以“生态优先、科学治理”为导向,高标准完成人工造林6.6万亩,森林抚育3.7万亩,还将通过试点建设探索“技术创新 产业融合 生态惠民”的防沙治沙新路径,为我省科尔沁沙地歼灭战提供可借鉴、可复制的技术示范,为全国防沙治沙贡献可示范、可推广的林场经验。(信息来源:局林场种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