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一场秋雨一场寒。戈壁的风逐渐凛冽,细小的石砾被不断卷起,打在人的脸颊上生疼。
有这样一群人,为了让家乡人不再受风沙的折磨,让祖国的西部水更清山更绿,便以汗水为墨,以青春为笔,数十年如一日在戈壁滩上执着描绘着绿色的画卷。
六师五家渠市林业和草原服务中心副主任杨超,便是这群人中平凡而又不凡的一位。他用16年青春扎根西北,以赤诚守护绿色,在荒漠边缘种下希望。
2005年,杨超手握大学录取通知书,在穿越浩瀚戈壁的列车上,许下了学成归来、建设家乡的诺言。四年后,他如期而归。望着林业站外的戈壁与稀疏林带,杨超想起爷爷“树能挡风沙,兵团人的根在林里”的话,接过基层林业接力棒,与林木结下不解之缘。
2011年,挑战不期而至,杨超按照师市林业局工作安排,负责六师1097亩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项目。
“当时,基地是一片荒滩,我下定决心,在这里种下成片成片的绿意,我必须干好这件事。”杨超说。
引进树种,一锹一锹地平整土地,一棵一棵地种下树苗,这一干就是7年。
2017年,一座北疆知名的省级示范苗圃迎风而立——21个乔木品种30余万株树苗挺立,47个灌木花卉品种100余万株绽放。这里成为北疆良种繁育基地,还是石河子大学校外实践基地。“树扎根深才壮,干林业得沉得下心、耐得住性子。”那七年的风沙与汗水,不仅夯实了杨超的业务根基,更磨砺了他“能吃苦、能战斗”的坚韧品质。
六师国家级公益林面积160.3万亩,位居兵团第一,公益林分布跨度大,管护难度高。为了守护这片珍贵的绿色屏障,2018年,杨超充分调研,指导林业站科学开展国家级公益林重大抚育建设项目,制定了详细的工作计划。
三年间,他推动建成242公里公益林围栏、28座宣传碑、6座瞭望塔,120个招鹰架,563平方米管护用房,铺设防火道路14公里,完成6848亩公益林补植补造,在新湖农场完成12599亩国家级公益林保护恢复。
如今,站在瞭望塔远眺,林带连片,绿洲扩大,守护家园的绿色屏障愈发郁郁葱葱。
2020年,杨超接手林草执法工作,平日里笑容可掬、个性温和的他,在面对破坏森林资源的违法行为时,立刻变得铁面无私,他深知“执法公正是第一位的”。平日里,他重视学习林草执法理论,从理论上深化认知;深入研读法律、法规;工作中敢于较真,敢于硬碰硬。经他手办理的33件林业行政案件,实现了“零复议”。
杨超注重“查处一案、警示一片、治理一域”的执法效果,常年在团场开展普法宣传,通过以案释法,将执法的过程变成普法的课堂,提升了职工群众的生态保护意识。
杨超不仅自己成为行家里手,更毫无保留地将知识和经验传授给他人。面对基层林业技术人员变动大、业务生疏的现状,他深入团场,开展“一对一、点对点”的实地培训,以战代练,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近3年来,他累计培训基层林草工作人员和护林员超过2000人次。
16年的光阴,悄然流逝。当年初出茅庐的青涩小伙儿,如今已成长为可担当重任的林业骨干。变的是容颜,不变的是眼中的光芒和对绿色的热忱。16年来,杨超的足迹遍布六师的林区、荒漠和田间地头。他先后荣获国家林草局“生态监测突出贡献个人”“全国绿化奖章”等荣誉,这些沉甸甸的荣誉,是对他辛勤付出的最好褒奖,更是六师生态文明建设成果的生动缩影。
公益林里,杨超亲手栽的胡杨树和梭梭树已枝繁叶茂。“胡杨三千年坚韧,林业人干工作就得有胡杨那份韧劲。”16年光阴,他用汗水浇灌绿洲,以青春践行初心。他就像戈壁滩上顽强的红柳,深深地扎根,默默地生长,用自己的坚韧和奉献,抵御着风沙,守护着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