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新闻动态 > 综合新闻 > 正文

全国种苗基地试点林场┃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73载科技创新筑北方“生态长城”

媒体:辽宁省林草局网站  作者:局林场种苗处
专业号:辽宁种苗 2025/6/11 11:29:07

在科尔沁沙地东南前哨,有一支连续73载与风沙搏斗、坚持科技育种、创造治沙奇迹的科研队伍,这就是全国种苗基地试点林场—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在这里,几代务林人面对八百里瀚海,以“绿了章古台,白了少年头”的治沙决心,“锁黄龙,战风沙”,构建起“种质保护—良种选育—科技转化—防沙治沙示范”的完整链条,取得了显著成效。

科尔沁、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推进会在辽宁彰武召开,与会代表考察辽宁沙地所樟子松固沙林生态系统综合观测试验基地。

默默奉献:铸就“大漠风流”精神

彰武县素有辽宁省“沙窝子”之称。20世纪50年代,这里曾经“有风沙遮日,无风一片白”。一年365天,刮风的日子就超过200天。为让人民更好地生产生活,党和政府把防沙治沙工作摆到了极为重要的位置。1952年组建了新中国第一支治沙科研团队(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前身),历经几代治沙人几十年间的接续奋斗、迎风斗沙,成功营建了国内最早的樟子松人工固沙林,开创了樟子松引种治沙的先例,攻克了樟子松人工林退化原因与防控科技难题,找到了科学营造、合理经营的生态调控措施,铸就了令人敬仰的“大漠风流”精神。

如今已建成科研基地2620公顷,成为国家唯一的樟子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探索出以灌木固沙为主、机械沙障为辅和前挡后拉、顺风推进、分批治理的综合治沙方法,被列为我国三大治沙法之一,填补了中国灌木治沙的空白,樟子松沙荒造林技术获全国科学大会奖。樟子松作为“三北”工程中的重要树种,就是从这里走向了华北、西北等地区,推广面积超过1000万亩,累计实施了国家、省、市院级各类项目600余项,取得科研成果300余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十分可观。

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办公区

科技驱动:加快推进育种创新

为保障三北地区樟子松引种区的防护林体系稳定与发展,林场依托辽宁省风沙地生态修复与改良利用重点实验室等平台和国家林业和草原樟子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从研究樟子松的速生、抗旱、耐寒和抗病虫害特性出发,相继选育推广了彰武松、沙地赤松、樟子松优系GS1、樟嫁红、长白松等二代针叶良种,现已建设完成樟子松二代种子园、沙地赤松初级种子园、彰武松子代测定林等针叶良种基地660亩,彰武松子代测定林等针叶良种基地正在推进建设中;建立了“造林—抚育—修复”全周期管护体系,深入探究樟子松群团状枯死的流行性暴发趋势,找准病因、精准施策,大幅度降低了樟子松死亡率。彰武松在陕西、内蒙古、黑龙江等省区推广面积超1万亩,不仅是北京冬奥会的绿化树种,也是三北地区造林绿化的明星树种。更令人瞩目的是沙地异砧红松创新成果——以樟子松为砧木嫁接红松,破解了红松难以在干旱沙区存活的难题,嫁接6年即可结果,20年生植株胸径平均可达15.8厘米,单株材积是樟子松的1.46倍,果籽千粒重达528克,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价值双赢。通过沙地赤松、沙地榛树、沙地果树、沙地异砧红松等优良树种引种栽培,林场探索出实现生态修复与满足沙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步发展之路。

科技人员开展苗木组培工作

成果转化:生态产业蓬勃兴起

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苗圃面积为700亩,年产樟子松为代表的各类苗木约1000万株。育苗采用的将秸秆等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轻基质容器获国家专利的技术,使育苗基质容器重量减轻30%,配套良种使用后造林成活率稳定在90%以上。创新构建“三级育苗体系”:核心区开展种质创新;示范区推广容器育苗,年产能达2000万株;辐射区带动农户利用房前屋后培育乡土苗木,形成“林场 基地 农户”的产业化格局。组织专家团队对群众开展集中培训,将樟子松等育苗技术无偿传授给当地群众,群众生产积极性日益高涨。目前,章古台镇3600户农民几乎家家育苗,育苗面积超1万亩,年产各类苗木约20亿株,远销我国三北地区。樟子松沙地育苗,已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苗木培育成了当地致富产业。同时,应用推广榛树等经济林栽培、沙地人工林多功能经营技术与模式等,走出了生态环境改善、地方经济发展、百姓收入增加的绿富同兴之路。

彰武章古台固沙造林实验林场苗圃

系统治沙:构筑科尔沁沙地绿色防线

为筑牢生态防线,组织实施了“辽西北防沙治沙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等科技重大专项,初步探明了科尔沁沙地“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机理和系统治理关键技术模式,改造了针阔混交的防风固沙林和农田防护林,示范建设了辽宁省第一片(沙地)碳中和林,为辽西北防风治沙固土三年攻坚行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等工程提供科技支撑。

今春攻坚战中,苗圃日均装杯量突破8万株,七成苗木直供治沙前线。技术人员研发的16-80厘米大规格控根容器苗,经4-10年培育形成可移动的“森林模块”,在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中实现“即栽即活”。

辽宁千里阻沙带示范林(林场营造部分)

结语:七十三载耕耘,林场将科技基因深植沙海。从实验室里的一粒种,到“三北”战场的一抹绿,这里诞生的每一项技术、每一株苗木,都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生动诠释。站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前沿,林场正以“技术创新 系统治理”的科学模式,为全国防沙治沙书写可复制、可推广的“辽宁方案”——在这片曾被风沙肆虐的土地上,科技的种子已破土成林,未来的绿色长城正拔节生长。(信息来源:局林场种苗处)

阅读 197
推荐
专业会员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林草种苗APP

请扫一扫或长按

主办单位:关注森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4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