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2日,由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组织编制的《湖北省森林质量提升碳普惠方法学》顺利通过省生态环境厅组织的专家评审,成为我省首个林业碳普惠方法学,成功填补了我省在该领域的技术空白。
该方法学的编制立足我省森林资源分布特点和经营实际,结合前期研究基础,系统规范了森林质量提升经营碳汇项目的开发流程、计量方法与监测要求,为后续林业碳普惠项目开发提供了重要支撑。该方法是省林业局推进林业碳普惠工作的重要成果,标志着我省实施林业碳普惠制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全省规范、高效推进林业碳汇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方法学研发过程中,省林科院同步推进多项配套工作:一是抽调骨干力量组成专项调研组,赴保康、五峰、宜昌、长阳等典型区域开展实地调研,通过现场考察、座谈交流等形式,掌握各地在CCER项目开发、林业碳票试点等方面的进展与建议,为项目开发筑牢基础;二是面向政府部门、企业及社会公众收集政策需求、技术建议和参与意愿分类设计3类调查问卷,目前问卷已覆盖全省13个地市州,回收工作有序推进;三是依托湖北省林业科技创新项目,在鄂东、鄂中、鄂西重点林区设立增汇经营监测样地,针对不同林分类型开展固碳增汇经营技术研究,通过定位观测、遥感监测等手段采集关键数据,为构建森林增汇技术体系奠定基础。
下一步,省林科院将以此次方法学通过评审为契机,持续深化林业碳普惠研究。通过加快完善方法学体系,研发湿地、油茶经济林等碳汇计量及项目开发相关方法学,弥补现行林业碳普惠方法学类型少、支持不足的短板;采用全面扩大调研范围,对恩施、十堰、黄冈、咸宁等重点地区开展实地调研,构建适配省情的理论框架与实现路径,形成专项报告并转化为政策建议;努力强化技术创新,深入研究森林固碳增汇、智能监测技术,系统集成全要素碳汇提升经营关键技术,为我省林业碳普惠工作提供全方位科技支撑。(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 汪建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