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林草网群   使用指南添加到桌面
 
产品供求 > 北京 > 正文

供应广西牌湿地松苗 高脂松苗 湿地松技术 本地松苗

媒体:原创  作者:黄经
专业号:黄经 2018/1/20 11:59:09

供应广西牌湿地松苗 湿地松技术 高脂松苗 本地松苗电话13978515312

湿地松造林技术
造林地选择。宜选择低山丘陵或低中山中、下部,坡度小于30度,坡向为东、东南、西南方向,土层较深厚(不低于50厘米),排水、通气良好,肥力中等,pH值4.5~6.5。采伐迹地应对采伐剩余物及杂灌进行清理。

整地挖穴。研究表明,在湿地松适生区14指数级以上的立地条件营造湿地松高效益林时,只需对林地进行清理后,直接挖穴(不必全垦)造林,是最经济的造林整地方法,既可节省劳力和整地费用,又能保证林木速生丰产。穴的规格依立地指数而定,中立地(立地指数为

14、16)条件下,穴的规格为:中穴(50厘米×50厘米×40厘米);高立地(立地指数为18指数级以上)条件下,穴的规格为:小穴(40厘米×40厘米×30厘米)。造林株行距宜为长方形配置(宽行窄株)。

施基肥。在中等立地新造林时,基肥及量为:专用肥1.0公斤/穴;在高立地上,可不施基肥。施肥方法是将肥料放入穴中,填入表土至穴深的一半后,将表土与肥料拌匀,再覆表土填平即可。

造林。选用湿地松优良家系造林,其材积增益可达40%以上。用Ⅰ、Ⅱ级苗造林,严禁用Ⅲ级苗造林,用裸根苗造林一般于早春即春梢萌发前进行定植。为提高成活率,宜选择下雨前后造林,造林时应为阴天或无风晴天。对远途运输的苗木,定植前应将苗木的根系浸入

浓度为百万分之八十的ABT2号生根粉水溶液中15分钟后,再根蘸泥浆定植。栽植深度应适宜,不宜栽植过浅。栽紧踏实是提高栽植成活率的关键,其方法是:先在定植穴的填土上面挖一小穴,深度约15厘米,把松苗的根系放入穴中,用少量细土压紧;然后稍稍上提树苗

,使苗正根舒后填土约2/3再充分压紧;再填土1/3后充分压紧填土,再在其上盖一层土。

初植密度。应根据湿地松优良家系不同特性来确定适宜的初植密度,如Ⅱ-101#家系较0-1027#、0-187#而言,可适当密植。同时应根据经营目标和经营水平确定适宜的经营密度,如经营湿地松短轮伐期纤维材林时,中立地条件下,在林分不间伐的情况下,初植密度为86

~93株/ 亩;在间伐一次的情况下,其初植密度宜为106~113株/亩;高立地条件下,湿地松宜为100~106株/亩,要求间伐一次。培育大径材(胶合板材)时,宜在高立地条件下进行,初植密度宜为:湿地松106~133株/ 亩,要求进行二次间伐。用湿地松营造生态林时,

宜采用通用良种,其初植密度一般为100~106株/亩,可不进行间伐。

适时追肥。采用“因地适时适量施肥”技术,对林分进行施肥培育。在中等立地条件下,追肥时间、肥种及量为:4年生时施专用肥0.5公斤/株,9年生时施专用肥1.0公斤/株。在高等立地条件下,4~7年生时追施专用肥 1.0公斤/株,9~11年生时追施专用肥1.0公斤/株

,建筑材林主伐前5年追施专用肥 2.0公斤/株。

对中立地上的现有林4~7年生时追施专用肥2.0公斤/株,9~11年生时追施专用肥1.0公斤/株(大径材林14年生时或主伐前5年需施专用肥2.0公斤/株);对高立地上的现有林追肥,4~7年生时追施专用肥 1.0公斤/株,9~11年生时追施专用肥2.0公斤/株,建筑材林主伐前

5年追施专用肥2.0公斤/株。

一般于3~4月施追肥,方法是沿树冠滴水线(树冠投影线)外侧,在树干上坡方向挖半环行沟,沟深30厘米、宽30厘米,均匀放入肥料后,填入表土至沟深的一半后,将表土与肥料拌匀,再覆表土填平即可。

供应高脂松苗 湿地松苗 松木苗 湿地松种子 本地松苗 油松苗 松树苗和种子 马尾松苗电话13978515312

阅读 1233
推荐
专业会员
我也说两句
E-File帐号:用户名: 密码: [注册]
评论:(内容不能超过500字。)

*评论内容将在30分钟以后显示!
版权声明:
1.依据《服务条款》,本网页发布的原创作品,版权归发布者(即注册用户)所有;本网页发布的转载作品,由发布者按照互联网精神进行分享,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无商业获利行为,无版权纠纷。
2.本网页是第三方信息存储空间,阿酷公司是网络服务提供者,服务对象为注册用户。该项服务免费,阿酷公司不向注册用户收取任何费用。
  名称:阿酷(北京)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联系人:李女士,QQ468780427
  网络地址:www.arkoo.com
3.本网页参与各方的所有行为,完全遵守《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有侵权行为,请权利人通知阿酷公司,阿酷公司将根据本条例第二十二条规定删除侵权作品。

 

林草种苗APP

请扫一扫或长按

主办单位:关注森林网

京ICP备05067984号-48

基于E-file技术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