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辽东山区的龙岗山脉北麓,有着一片充满生机与希望的绿色家园——清原满族自治县大孤家林场。自建场67年来,大孤家林场宛如一位执着的绿色守护者,深耕种苗培育领域,为“三北”工程铸就了坚实的生态根基,在广袤的大地上谱写了一曲动人的绿色赞歌。
厚积薄发,铸就良种繁育辉煌
1958年,大孤家林场在时代的召唤下诞生。1963年,为加速清原“生态大县”建设进程,大孤家林场勇挑科研重担,开启了日本落叶松良种基地建设征程。在60余年的征程里,经过三代务林人的一路砥砺前行,逐步发展成为国家级林木良种繁育中心,构建起以落叶松、红松为主的集良种选育、生产、推广于一体的完整繁育体系。
作为国家级落叶松林木良种基地、东北中温带落叶松育种和国家长期科研基地,在良种选育推广、科研支撑、区域示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截至目前,基地规模已达5933亩,其中落叶松种质资源收集区317亩,种子园2712亩(其中落叶松初级种子园220亩、1.5代种子园916亩、2代种子园535亩,白桦初级种子园185亩,红松初级种子园740亩,红松1.5代种子园116亩)。累计生产落叶松、红松良种3万斤、苗木2000余万株,这些绿色的希望被播撒到东北三省及内蒙古东部8个地市,超过12万亩山坡、荒地披上绿装。
科技赋能,驱动创新发展引擎
大孤家林场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积极与中国林科院、东北林业大学、辽宁省林科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合作,深度参与“973”“863”等重大科研项目,累计获得科研成果9项,其中辽宁省政府一等奖1项、林业部科技进步奖3项,制定国家林业行业标准《落叶松容器育苗技术规程》1项。
林场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张守攻院士团队合作研发出落叶松轻基质网袋育苗技术,培育的容器苗比裸根苗木成活率高12%-15%,苗木抗旱性提升30%,1年生苗就能直接造林,无需繁琐的脱袋和缓苗过程,成活率超90%,年产苗木200万株。同时日本落叶松优良无性系选育技术的应用,将选育周期缩短至10年。
牢记使命,主动扛起社会责任
大孤家林场充分发挥国家木材安全压舱石和优质生态产品供给重要阵地的作用,成为生态惠民、利民的引领者,凸显了林草生态文化发源地和科技创新示范地的地位。
作为省级保障性苗圃,大孤家林场勇于担当作为、牢记社会责任。每年向社会供应200万株轻基质网袋苗,其中20万株以成本价销售给林农,辐射全县14个乡镇及周边新宾县、开原市、西丰县等多个市县、1.3万农户。为确保林农科学造林,确保林农利益,大孤家林场成立了3个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小组,在每年造林期间,技术指导小组便深入林间地头,手把手指导林农造林,目前累计助力营建速生丰产林10多万亩。红松良种的推广更是在清原大地上催生了松籽加工产业链,仅2024年全县红松籽产值就超过3000万元,带动1500余户农民增收,成为清原林农致富的一项主导产业。优质种苗的广泛供应,有力推动了周边地区的造林绿化,改善了生态环境,增强了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
政策护航,提升国际竞争实力
大孤家林场不仅是全国国有林场种苗基地试点林场,更是省内首个通过国际森林认证(CFCC/PEFC)的国有林场,在国家级落叶松良种基地、省级保障性苗圃的多年建设中,就如何科学推动森林可持续经营、高质量推进种苗基地建设等问题不断探索,为加强森林经营、提升森林质量、促进林场种苗深度融合发展提供了可参考、可推广的“大孤家建设方案”。2023年清原县政府投入220万元,修建蓄水池、护坡及柏油路,解决了良种基地的水患问题。
展望未来,开启三大重点工程
六十七载风雨兼程,大孤家林场以岁月为笔、以汗水作墨,用坚定不移的行动,生动演绎“一粒种子造就一片林海”的生态华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大孤家林场将在“十五五”期间谋划三大重点工程:落叶松高世代育种工程,将营建第三代种子园,通过子代测定林筛选优质种质,预计到2030年实现良种产量翻番;红松改良升级工程,将建设红松1.5代种子园,开展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推动红松遗传改良进程;智慧苗圃建设工程,将引入物联网监测、无人机巡检等技术,实现苗木生产全流程数字化管理。(信息来源:局林场种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