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尔沁沙地南缘、康平县西南部的群山中,大辛屯林场宛如一道绿色长城,默默守护着沈阳的北大门。自1962年建场以来,林场人战严寒、斗酷暑,始终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防沙治沙、绿色产业发展等方面持续发力,走出了一条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之路。2023年大辛屯林场被确认为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辽宁省现代国有林场建设试点单位。
筑牢绿色生态屏障防风治沙显成效
大辛屯林场坐落于科尔沁沙地南缘、康平县西南部,以山地丘陵为主,所在区域气候复杂,属亚热带半湿润半干旱季风性气候,年平均气温6.8℃,年平均降水量仅538.2mm,土壤质地粘重、透水不良,这给防沙治沙工作带来了巨大挑战。建场初期,基础薄弱,仅有少许天然林和340亩苗圃。但林场迎难而上,开启了漫长的植树造林之路。
面对气候干旱、风沙侵蚀等难题,林场不断摸索改进种植方法,针对不同地形和土壤条件,选择合适的树种和种植方式。在风沙较大区域,优先种植根系发达的油松和落叶松,并采用深植、密植等方法。经过60多年不懈努力,大辛屯林场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如今,林场经营面积达23268亩,森林活立木总蓄积量131206立方米,森林覆盖率提升至81.1%,这些郁郁葱葱的树林,像一道坚固的绿色长城,有效地阻挡了科尔沁沙地的南侵,守护着沈阳的北大门。
针对近年来油松和落叶松人工纯林出现衰退、老化和树种单一问题,从2023年起,林场调整造林策略,增加针阔混交林面积,采用块状混交、行间混交等模式,造林成活率达90%以上,保存率达85%以上。2024年,林场引进长白落叶松和樟子松进行防风固沙试验林建设,造林346.9亩并获得成功,2025年计划继续建设防风固沙林170亩,进一步提升森林防护能力。
推进现代化建设提升林场管护水平
在迈向现代国有林场进程中,林场持续加强智能管护能力建设,有效保护林场及周边森林资源。目前,林场拥有15名专职护林员和30人的森林扑火队,配备7台扑火专用车辆和2台无人机,在重点部位安装2处固定摄像头、20处移动摄像头和3处电子警示杆,实现对林区的全方位监控,进一步提升应急处置能力。
林场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24年,维修砂石路19.7公里,硬化水泥道路6.5公里,逐步完善林区路网络,对护林防火和野生动植物保护工作提供有效保障。未来,林场将继续在基础设施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等方面发力,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统一。
坚持科技引领,弘扬林场精神
2023年林场与辽宁省沙地治理与利用研究所合作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合作开展中央财政林业科技推广示范资金《辽西北沙地生态林营建技术推广》项目;与辽宁大学生命科学院合作开展监测保护野生梅花鹿项目,如今的大辛屯林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目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梅花鹿达130头、二级保护动物马鹿达40头。与辽宁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开展场校合作,通过红色教育、研学交流、观摩体验、植树造林、宣讲引导等方式,引导广大青少年大力弘扬“三北”精神。
调整产业布局探索多元发展路径
转变经营思路,推动苗圃转型升级。自2023年起,林场苗圃由常规造林苗木、绿化风景树苗培育向良种苗木培育转变,2025年投资39万元培育沙地赤松良种苗木156万株,正在谋划375亩保障性苗圃建设项目,为“三北”工程等重点项目提供优质苗木,助力生态建设,拓展经济收益渠道。
大力发展林下经济,2023年栽培刺嫩芽80亩,2024年引进优良大樱桃树种,不断探索生态与经济双赢的发展路径。2025年计划扩大刺嫩芽栽培面积150亩,同时发挥林场技术优势,开展“一对一”农技帮扶,带动西关乡望山堡村栽培刺嫩芽120亩,推动农村经济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化产业转型升级,解决剩余劳动力,促进农民增收,带动周边乡村经济振兴。
依托丰富的森林资源和自然景观,林场深度挖掘生态文旅潜力,将林场内巴尔虎山打造成自然生态风景区,与周边乡村旅游资源有机融合,形成旅游休闲娱乐一体化、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成功举办巴图鲁越野挑战赛,吸引众多游客,创造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文旅康养融合发展。
如今的大辛屯林场,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野生动植物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梅花鹿和二级保护动物马鹿种群在此繁衍生息。未来,大辛屯林场将继续推进防风固沙林建设,发展林下经济和生态文旅产业,打造现代化国有林场生态旅游品牌,用实际行动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为建设美丽辽宁贡献更大力量。(信息来源:局林场种苗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