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恩施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以扩绿、兴绿、护绿并举,推动森林“四库”联动,以深化改革释放“鄂西林海”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取得阶段性成效。
高位推动,构建改革“强引擎”。恩施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林权制度改革工作,州委主要领导专门作出批示,明确由州林业局牵头统筹,协同州直相关部门合力推进;州政府常务会议专题组织学习相关政策文件,将改革任务纳入年度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时间表与路线图,实施定期调度,确保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州林业局切实履行主体责任,通过党组会议专项研究部署,明确改革工作机构,并充分发挥林长制统筹协调作用,印发专项通知指导各县市结合“双重”等项目实施协同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试点先行,探索改革“新路径”。全州共申报和承接各级试点示范项目14个,覆盖所有县市,其中国家级试点3个、省级试点4个,涵盖林权登记提质增效、国有林场服务集体林改、“三权分置”、规模经营、林下经济及采伐管理等领域。目前,部分试点已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恩施市“三权分置”改革的“八面镜”工作法获国家林草局官网推介;鹤峰县通过精准定位和系统升级,成功化解“一地多证”等历史遗留难题,主要做法入选全国典型案例。
创新驱动,激发改革“新活力”。恩施市针对公益林流转难、权利保障难等问题,探索建立集体林地承包经营权有偿退出机制,由村集体统一经营流转,推动生态文旅、社会公益等项目落地,实现多方共赢;在推进CCER项目同时,创新开发“鄂西林碳”森林碳票,2025年1月首发碳票核定碳汇量23.8万吨,5月上线全国首个“碳汇超市”——“硒都林碳”小程序,推动碳汇与旅游、富硒产品等产业融合,构建市场化碳汇消纳机制;出台林权抵押贷款及公益林补偿收益权质押贷款指导意见,将流转经营权和公益林收益权纳入抵押、质押范围,截至目前全州林权抵押贷款规模达3.67亿元;恩施市将采伐许可委托至乡镇办理,鹤峰县与恩施市推出“便民采伐”小程序,实现“掌上办、零材料、零费用、零跑腿”,相关做法获全省通报表扬。
产业赋能,释放改革“新红利”。全州已发展经济林基地558万亩,其中“三木药材”基地达59.75万亩,油茶林面积超40万亩,茶油年产量达2000吨,形成以木本药材、木本油料等为主的特色经济林产业体系;全州林下经济利用林地总面积达667.2万亩,总产值达59.7亿元,形成林药、林菌、林茶等成熟模式;全州花木盆景存量达340万盆,估值超10亿元,建成武陵山区花木盆景重要产销中心;全州森林景观利用林地达169.79万亩,建成生态景区36个、国家级森林康养试点24家,2024年成功创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带动游客量显著增长,境外游客同比增长170%。
规范处置,化解改革“旧难题”。2025年4月,恩施州正式发布《土地山林权属争议调处工作指引》,通过系统梳理法律法规、整合部门职能职责,将法律规范、政策要求和州内基层实践经验有机融合,内容覆盖调处权属争议主体、原则、流程、依据等,为基层调解组织和行政机关提供全方位、全流程的清晰操作依据。《指引》的发布,有效解决了原山林土地争议调处尺度不一、依据不明、标准模糊等问题,为保护农民和林业经营者的集体林权益、维护土地山林资源管理秩序、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下一步,恩施州将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部署要求,提高政治站位,压实主体责任,持续推进试点示范,及时总结提炼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成果;同时加强林业项目与改革任务统筹联动,以“双重”项目、国家储备林项目实施等为契机,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努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有机统一,为全省林业高质量发展贡献恩施力量。(恩施州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