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和草原对保障国家生态安全具有基础性、战略性作用。近年来,全球极端天气频发,森林草原火灾防控形势愈发严峻,传统“人工巡检 事后灭火”已难以应对“分秒级”的火势蔓延。因此,构建森林草原智慧防火预警监测体系,既是破解“防灭救”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重要举措,更是推进国家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
智慧防火体系的核心在于技术赋能,通过建立“天空地”一体化监测网络打破时空限制。要构建森林草原防火数字化智能监测平台,在重点区域布设温湿度传感器、烟雾探测器、红外摄像头等设备,创新引入无人机巡检、卫星遥感监测等科技手段,实时采集植被状态、环境参数、火源动态等数据信息,借助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火情精准识别、火点高精定位、火情闭环处置,打造“数据驱动”的智慧消防新范式。
技术优势的充分释放,离不开协同机制保驾护航。要打破各部门数据壁垒,构建“信息共享、联动处置”的协作格局。气象部门要提供遥感监测数据及天气预报信息,林草部门要根据天气情况制定防火措施。在森林草原防火关键期,多部门要进行联合会商,共同制定应对措施。唯有如此,才能将卫星遥感、无人机巡查、智能预警等技术手段的效能最大化,共同筑牢森林草原的“防火墙”。同时,智慧化不是对人力的完全替代,而是科技力量与传统消防力量的深度融合,要通过智能终端实现隐患实时上传、预警精准推送,形成“技防兜底、群防群治”的治理合力。
值得警惕的是,部分地区还存在智能设备“重建设轻应用”的倾向,对此,我们必须坚持“实战”导向,把智慧防火体系建设实用化放在首位:操作界面要简洁易懂,让护林员一学就会;维护成本要可控,避免给地方财政造成负担;设备选型要适配森林草原等不同地形,确保关键时刻好用顶用。
森林草原是重要的生态屏障,防火工作关乎生态安全与民生福祉。智慧防火体系的建设水平,直接反映着生态治理现代化的成色,唯有以技术创新为引擎、以机制创新为保障,方能织就一张全天候、无死角的智慧防火安全网,让青山常在、绿水长流。